话少说也得花上个十年五年的时间。
虽然这个规则定下的初衷是为了让导师将心血倾注在有限的学生身上,但由于已经招满三个学生的导师几乎不会有人再去当舔狗,因此大多数背景普通的C级研究员都会很谨慎地挑选学生。
如果没有被导师相中,达到D级的勘探员只能通过完全署名的D级成果转为D级研究员。
这条规矩刚立下的时候,想要达到这个条件并不算很难,废土上有着大把的机会等着他们去开发。
然而随着发掘的遗迹越来越多,想要靠着遗留的数据库和地图信息,找到一个学院没有收录的D级技术简直比登天还难。
这就像游戏打到最后,唯一没解锁的那个成就一样,也许并不是很稀有,但一周目就是解锁不了。
而想要独自研究出一个新的技术并且被判定为D级,对于一个既没有资源又没有背景的勘探员而言更是难如登天。
否则的话,学院研究员的身份早就和企业的钞票一样通货膨胀了。
不过,虽然对于没有根基的研究员来说,想要获得考核分数和研究成果难如登天,但对于拥有自己的实验室以及研究团队的学术大能们来说却不是什么难事儿。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摸透规则的他们早就“对症下药”的琢磨出了一套稳定产出“K分”和D级以下成果的玩法。
包括不限于将一个技术拆分成无数个满足D级评价的子技术,或者针对一项已回收技术创新N个有用但用处不大改进型等等。
更不要说,外务司和内务司还变通出了一套与研究毫无关系的“评定标准”。
比如某位B级研究员此刻现在正在从事的“战争调停”项目。
哪怕不及预期,只要调停的结果在底线之内,那么高低也是个C级成果。
D级成果可以生产,E、F、G也有办法量产,但一个C级成果还是值得B级研究员努努力的。
毕竟要是能取得首席技术官预期之外的重大成果,搞不好他甚至能拿到一个B级!
而如果他之前着足够的履历积累,或者有家庭背景的支持,亦或者两者都沾一点,说不定可以更进一步到达A级!
到了A级,基本上就是学院的核心管理层了,直接服务于结论博士的首席技术官也仅仅只是S级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