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就是英国发生了席卷全国的宪章运动、法兰西出现多次街垒革命而普鲁士,则诞生了《报》和它那个最著名的编,最终以1848年席卷全欧的革命狂潮作为结尾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拿破三世不必费心跟别人论证**好不好,他只需要论证自己想要的**才是最有可能实现的就行了而格隆现在面临的局面却大为不同现在是1829年,整个欧洲刚刚走出战火,大革命的火光被刺刀所熄灭、欧洲被神圣同盟的锁捆住,而人们也在连绵不断的战争当中筋疲力尽,几乎丧失了对**事业的**在这种普遍性的情绪之下,想要照搬拿破三世的经验自然是完全不可行的,恰恰相反,如果格隆自己鼓吹社会革命的话,反倒会让他陷入被神圣同盟所痛恨的境地,也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对于这群劫后余生、对宏大理想已经毫无热情的人民,格隆讲那一套思想并没有太多意义,想要打动人们,他必须去讲更加实际、更加贴合每个人自身利益的东正因为了解这一点,所以他把着重点放到了扩大选民范围,以民意来决定国体上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一一“波拿巴就是普选制!”
这个口号足够打动人心,不过,它能够打动的主要还是城市贫民以及工人阶级,他们受过一定教育,并且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和工厂当中,能够切实感受到各种思潮的洗礼,也明白自己**权利的重要性但是在另外一边,还有一个人口同样大、却整个沉默无声的乡村人数众多的农民群体,被束在了土地上,整日的劳作让他们无、也没有兴趣去关注外面的世界,对一切**思潮都敬而远之,他们往往认为这些东西都是城里人时玩意儿(而且往往有害),选举权对他们来说也是个可有可无的新鲜玩意儿,他们的精神世界往往和千百年来的祖先一样,宁可停留在教堂当中想要打动这些人,就得玩点新花样了拉近和教会关系,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因为在过去给教皇送了大笔的贿,所以格隆和罗马教会的关系不错,教皇甚至多次公开夸奖他“驱逐异教徒”的义举,可以说在宗教层面上,他已经算是教会的朋友了然而,自古以来高教会一向都具有极大的独立性,与罗马教的关系良好,并不意味着高教会天然地倾向于格隆这一边,比起拿破的儿子,他们更加有理由去喜欢代表正统的波旁家族一一毕竟,他们已经合作了多少个世纪了这对格隆来说绝不是好消息正因为接近了法国,格隆得以近距离观察法兰西现状,他更加确认如今法国人民对波旁王朝的倒行逆施已经极为厌倦,这种普遍性的反对情绪已经积累了很久,似乎看上去只要有一丝火星,就能够点燃全国,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