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
例如朱靖垣设计的飞行方向舵,钢丝牵引控制等。
只需要展示具体结构的可行性就行了。
可以拿在手上或者摆在桌子上展示,不需要飞起来。
也不需要“符合标准”的飞起来
不需要制定飞行标准。
至于飞行机器本身的专利就麻烦了。
他们首先要确定这件东西的性质,要规范这种东西的评价标准。
基本样默认的条件有这些:
本身密度比空气大,不会自然漂浮,排除飞艇和气球。
不依赖外部辅助力量,不需要外力在地面拖拽和控制,排除风筝。
能够在平地上自行起飞,能够在空中持续飞行并且爬升高度,排除滑翔机。
且至少能够搭载一个人。
这些条件的细节有时候很难准确判断。
飞多高才算是飞行?飞多久才算是飞行?
迎风起飞之后能够自行活动,算不上自行起飞?
被人拖动起飞之后放手自行活动,算不算自行起飞?
之所以难以判断,还是因为早期飞机的性能,实在是太过弱鸡了。
主要是翼型设计不科学,自然获得的升力不足。
再加上发动机功率不足,跑不出足够的速度获得迎风升力。
通常都会依赖一定的自然风速才能飞起来。
来特兄弟最早的飞机展示的时候,都要依赖合适的风速才能起飞。
很多飞机都没有轮子,因为增加轮子也要增加结构重量,那就更难飞了。
只能在导轨上滑行,或者是在草地上滑雪橇,这又限制了他们的滑跑速度。
总体而言,在没有足够轻便强大的发动机之前,让飞机飞起来是非常困难的。
飞的低矮而且时间短暂,而且有风筝的特征,经常需要借助风力。
它们到底有没有自己飞起来,经常处于暧昧不明的状态。
审查和判断这些东西非常的麻烦和折腾。
发明人通常倾向于宽松的标准,专利局通常倾向于严格的标准。
很多人信誓旦旦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