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二章 有志报国,无财请师(1 / 7)

皇帝用时政作为考题进行殿试和会试,并不

是朱祁钰离经叛道,而是一种惯例,这其中最着

名的当属崇祯七年时,崇祯皇帝的殿试九问。

崇祯的这九个问题,每一个问题都问到了大

明的根本问题上,应答者的分析,个个鞭辟入里

头头是道,每一个考生都回答到了点子上,可

是,十年后,大明还是亡了。

当年以一篇两千雄文奏对而闻名天下的状元

郎刘理顺,字字珠玑,可是这些士子们怀揣着再

振大明的雄心壮志,在入了朝之后,是什么表现呢?

碌碌无为,寂寂无名。

大明有什么现象,这些现象背后代表着什么

样的问题,这些问题背后有着怎么样复杂的成

因,应当如何解决,在这一篇篇的社论之中,都

写的清清楚楚。

连这些未入仕林的学子们,都对这些问题清

清楚楚,朝堂的明公不知道该怎么解决吗?

可是朝堂的明公总是求着两全,求着求这,

天下就没了。

比如崇祯问:且流寇久蔓,钱粮阙额,言者

不体国计,每欲蠲减。民为邦本,朝廷岂不知

之,岂不恤之?

但欲恤民,又欲赡军,何道可能两济?

这问的是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在陕西的根基深

厚,大明多次进剿,这刚剿灭,官军刚走,这起

义军就如同春风吹又生一样冒了出来?还不是无

地流民遍地都是,只要稍微鼓噪便可生事。

朝臣们的意见是民为邦本减免税负,可是这

体恤百姓,又要赡军,怎么两全呢?

两全?

这天底下的事儿,怎么会有两全之法?

商辂得知陛下要在邸报上给天下考生划重

点,就急匆匆的赶到了文渊阁,他不是来求陛下

收回成命的,他还没有那么大的脸面,他更不是

来求两全的,陛下对科举改制要全,天下儒生也

要全,这是求不到的。

他只是来求个体面,比如他说到的折中之

法。

「陛下,臣以为可在这正卷之外,添加一个

附卷,以考校土林经义之道。「商辂试探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