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礼问候,总督想要干一些比较重要的事,必须先请示总兵官,否则就越权,要被责罚问罪的。
朱祁镇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这些改变和政策,再次的稳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文官的权力不能够在无限制的膨胀。
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了万历年间,李三才的上任,彻底打破了这个维持了一百多年的文武平衡。
李三才这个人,他对东林党的贡献,以及整个官绅大族的贡献,都是巨大的。
他上位以后,先是把万历皇帝派下来的矿税太监给赶了回去,而后便将手伸到了漕运总兵官职权之上,想要夺权。
当时的总兵官,正是王守仁的孙子王承勋,祖父虽然是威名赫赫,但这个人却根本没什么本事,也毫无胆气可言,面对强势的李三才,根本不敢与之相抗。
>李三才看出了王承勋的无能和懦弱,于是更加的肆无忌惮起来,王承勋被压的连头都抬不起来,从此维持了上百年之久的武尊文卑彻底翻转了过来。
因为明朝海运极不发达,甚至已经处于自暴自弃的状态,而河运诸事文臣都可独立完成,武臣的存在就变的多余了起来。
万历四十年,王承勋不知因何原因,莫名其妙的上了一道奏本给皇帝,请求辞官回京师,万历皇帝批准了。
文臣们借机上疏,请求裁撤漕运总兵官和参将,万历皇帝又批准了,从此以后,关键命脉的运河,完全落入了文官的掌控。
十三位主管漕运的把总,被划归了总督府管辖统领,兵权也自然落入他们的手中。
而自李三才被罢官贬职为民以后,漕运总督之职已经空闲了十余年了。
但总督府的文官体系却依然存在,一切都在照常运转。
朱由校要是不想被掐着脖子生存,漕运就不能不管,必须把自己的人派过去,夺回大权。
于是他便顺着这本关于疏通运河的奏疏,立刻让官员们举荐漕运总督的人选。
这事完全是临时决定的,以致朱由校自己心中都没有想出合适的人选,但也不能拖下去了。
因此他也只得将这个问题给抛出来,先让这些朝臣们推出几个人选,看看有没有合适之人,他也刚好有时间能够思考。
而官员们对皇帝的这个问题好似也很受用一般,没过多久,一名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