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黎民不傻,那种用几颗玻璃珠子就能够换一大块土地的好事,在这里是没可能发生的。
在那些穿越众拿出商品与黎民交易的时候,孙学斌拜见了这个寨子的侗主。
侗主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抽着旱烟,见面就给了孙学斌一个惊喜:“欢迎尊贵的客人。”
原来这位侗主年轻的时候出去过,见识了不少,因而在语言交流上是没有任何障碍的,并且在对待外来人上也不像有些侗主那么偏激。
毕竟朝廷以前没事就会给黎民加税,而黎民就会造反闹一下,结果被大军镇压,如此一来双方的矛盾就越来越大,使得黎民对外来人多数都不太感冒。
在孙学斌送上一把军用**,十斤食盐以及几斤糖果做为礼物之后,双方相谈甚欢。
最后孙学斌表达了想要在金牛岭附近开矿的意愿,并表现愿意雇佣黎民。
>这位侗主略微寻思一番之后同意了孙学斌的要求,不过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那就是孙学斌每年需要给催角寨送来一些食盐以及铁质工具,粮食作为费用。
对此,孙学斌倒是没有丝毫犹豫的点头答应了。
相对于石碌铁矿那三亿多吨的储量,每年送点食盐,铁制工具,粮食压根就不算什么好吧,可以说是九牛一毛。
在达成协议的次日,孙学斌就打道回府了。
不过跟着他一起回去的还有五十多名青壮黎民。
催角寨人口大约在五百多人,放在这附近大小十多个黎寨里,也算是排行数一数二的大寨子了。
这五十多名青壮也只是最初的试水罢了。
如果孙学斌能够兑现承诺的话,催角寨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自然就会派出更多的黎民接受码头区的雇佣。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那些黎民暂时充当了向导,带着孙学斌等人在金牛岭与石碌岭之间来回转悠,采集了不少矿石标本。
而等到登陆点的营地修建好之后,那些从码头区出发的渔船再度抵达,带来水泥,蒸汽机,火药以及劳工。
那些劳工除了一部分是建筑组的穿越众,归化民之外,剩下的都是之前俘虏的明军以及海盗。
从这一刻开始,以往人烟稀少的河岸边上就变得热闹了起来。
时不时在山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