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海外工作,完全是吸取另一个世界日本的教训,日本是“贸易立国”的典型,日本不仅出口贸易在其GDP中占比很大,甚至就连同他们在海外投资收益甚至占到其GDP近一成。尤此可见日本的对对外贸易的依赖程度。
但是这个典型更为典型的是——没有人愿意去海外工作。与不少国家跨国公司职员愿意到海外任职,甚至将其视为晋升捷径不同,日本的企业之中,对前往海外工作是排斥的,甚至有“只有没本事的人才派遣海外”的说法。
而且这种说法还是事实,在日企之中,绝大多数被派往海外公司的都是学历低、能力差的职员,甚至很多日企还把海外公司变成“流放地”。
最好的职员都是本部或者本土公司,而这也导致日本海外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有限,不能够很好的开拓业务。也正因如此,日企到了新世纪在海外市场开拓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其它国家。
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总归对南洋来说都是极其有利的,都可以汲取。
“南洋的今天是第一代南洋人开拓的,新一代的年青人不能躺在父辈的功劳薄上,我们需要他们到海外去,去管理我们的农场、矿山,去开拓更大的市场,而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到海外。”
其实,海外开拓本身就是需要人的——无论是殖民时代,还是战后的商业时代,总是需要人到海外去维护开拓者们开辟的事业。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二战结束之后,有大量的美国人在海外工作,仅仅只是在伊朗,就有超过两万美国技术人员、工人,如果包括他们的家属,甚至可能超过五六万人,高峰时在伊朗的美国人甚至是接近7万人。即便是在越战期间,也有数千名美国企业的雇员在西贡工作。
按照美国官方的统计,在冷战期间,大约有超过100万美国人生活在世界各地,他们在世界各地工作,他们的家人在那里陪伴着他们。
那些人中既有美国**的雇员,也有美国企业的雇员,甚至还有联合国的雇员,当然少不了的形形**的所谓民间机构的雇员。
他们在海外看似从事着各自的工作,可实际上他们的工作都是美国冷战战略的一部分。
正是他们在世界各地维护着美国的利益,在第一线和苏联人竞争。这些人虽然没有穿上军装,但他们同样也是“冷战尖兵”。
只不过他们的战场是另一片战场罢了。有时候甚至就连他们自己身处其中,也不知道自己已经置身于冷战的战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