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校园霸凌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分析,也成为专业内的热门话题。
在心理咨询中心实习这几年,沐阳接触过好几个因为被霸凌而出现心理障碍的患者,平时的学术研究中也略有涉及,只是没有系统地分析研究过。
沐阳记得很清楚,在她大二的时候,有一则新闻热度很高,是一个父亲冲进学校,捅伤了自己女儿的同桌男生。
原因是女生觉得同桌上课玩手机影响了自己的学习,所以跟老师举报男生带手机进学校,老师知道后没收了手机,还把男生的家长叫到了学校。因为这件事,男生经常找小姑娘麻烦,在班里造谣,藏作业,用笔尖戳小姑娘手臂,用书砸脑袋等等,霸凌长达一个学期,在女生忍受不了再次和老师反应这个情况后,这个男生竟然邀约了几个外校生,在放学路上,把这个同桌小姑娘打了一顿,导致小姑娘膀胱破裂,所以才有了后来亲进校捅伤女儿同桌的事。
这件事当时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讨论,也是在这个契机下,沈之行做了一个有关校园霸凌的课题,沐阳本来是想参加的,但因为手上也有一个课题,精力实在不够。
课题材料,分析报告都是专业范围内的东西,看起来很快。
可邮件里,那些血淋淋,冷冰冰的校园暴力实例,那些充斥着哭声、尖叫声、求饶声和嬉笑声的视频,沐阳必须不断地按暂停,不停地调整呼吸,才有看完的勇气。
在校园里奔跑的身影,阳光美好,青春朝气,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可在某些阴暗的角落里,也藏着令人恐惧的恶意。
人性至善,也至恶。
善与恶,不是本能,而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