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之行让桓温彻底明白,不管自己如何的努力、如何的表忠心,朝廷里的这帮大爷永远都不会拿你当自己人,永远都在防备着你,这就让桓温心里很不舒服,以桓温现在的实力,想反早就反了,若不是顾虑老情人褚蒜子,我还会鸟你们这帮道貌岸然的家伙?
而桓温之所以断然拒绝太尉一职,其实已然表明了桓温的心志,以桓温现在的实力,已经不屑于朝廷任命的任何官职头衔了,所以在返回江陵的路上,迎着徐徐的微风,望着江两岸的大好河山,桓温萌生了取晋而代之的想法。
正如后世王阳明之言,若想打败对手,至少应该有对手一样的地位才行,只有取得了和对手一样的地位,你才有机会、有能力去施展心中的想法;
桓温明白,自己之所以被朝廷所忌惮,还是因为实力太过强大,就算自己不北伐,啥事也不干,朝廷一样忌惮你,就如同一个人身边住着一只老虎一样,即便老虎温顺如猫,但因为老虎的体量与实力,这个人也一样胆惊受怕。
而若想要让朝廷彻底放下对自己忌惮之情,只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就是自己足够弱,比如自行解除武装,将部队交给朝廷,这样一来,自己多年的心血将彻底付之东流,也是桓温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第二个就是自己足够强大,如同曹操和司马懿一般,将朝中大臣全部置换成自己人,彻底掌控朝政,所谓的团结,其实就是将所有反对自己的人打趴下,就实现团结了。
显然第二种方式更符合桓温的心意,所以桓温暗暗下定决心,为了国家的统一大业,必须要像曹操那样,彻底掌控朝政;
而要彻底掌控朝政,只能打破当前的**格局,剔除士族阶层的统治地位,而士族阶层是当前东晋政权统治的基础,也是天下稳定的基础,而要打破这种自曹魏时代渐已稳固的社会组织结构,显然绝非易事,弄不好可能又要天下大乱,让北方胡人有可趁之机,这也是桓温最头疼的地方。
所以既然已经决定取晋而代之了,自然就要往这个方向发展,所以桓温决定还是延着最安全最稳固的方式夺权,即通过北伐博取名望,在名望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称王,加九锡,完成篡权。
作为一名传越之人,桓温其实并不太乎过程,乃何在当前的社会氛围下还是非常重视过程的,就如同这加九锡一般,在先秦时代,加九锡是为人臣子的顶峰,只有拥有极大功劳的臣子才会被加九锡,而自西汉王莽被加九锡之后,加九锡就彻底变了味,在王莽被加九锡之后,紧接着就推翻西汉建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