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多出来的,是已经被“天帷战舰”制作完毕、并投入了现实宇宙的一个小箱子。
箱体的表面散发着星辰的光辉,透过透明的箱体,可以看到内部还在运转的天体系统。
就这样,一个微缩化的星河就做好了。
而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再展开操作之中,原本的星系又被释放回了宇宙空间之中,只不过位置比起之前的产生了偏差,而且正在以每秒五百千米的速度移动。
照这样下去,大约十五亿年之后,它就会和另一个星系相撞,然后融为一体。
这是将“加工亚空间”再展开后必然产生的后果,那片空间的规则毕竟还是与现实宇宙有差别,而这还算轻的。
如果操作不当的话,甚至可能会导致释放的星辰位置错乱,直接就撞在一起也不是不可能。
为此,他还需要多次进行试验,确保100%的成功率。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银河逐渐传出了某种“异常现象”的流言。
有许多正在研究课题教授,以及撰写毕业论文的学生们,突然发现他们研究的对象出现了完全违背他们知识的现象。
有一个正在研究“天体运行轨道对陨石带影响”的教授,突然发现他研究的那个星系字面意义上的“没了”。
虽然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出现,然而星系内的行星却正在以每秒六千公里的速度远离星系,所谓的轨道更是全然没有,导致他不得不换了个星系研究。
而一个将某颗恒星生命周期的数据作为理论来源研究小组,则神奇地发现他们那颗原本还“活得好好”的恒星突然“死了”,变成了一颗黑洞,这直接让他们的理论缺失了数据支持。
这种“异常现象”引起了科学界的恐慌,甚至有人猜测这是不是某种“银河威胁”即将出世的征兆。
虽然这件事因为“异常现象”的消失而告一段落,但还是不时有人提起这场“异动”,并表露出担忧。
至于“罪魁祸首”的李文渊,则是在足够多的样本实验下编写了一套封装与解压的程序,保证了100%的成功率后,将精力放在了最后的善后工作上。
首先是确认了需要“打包”的部分,所有的产能星球和绝大部分巨构以及舰队,是他需要装在“微缩星河”之中的。
其中有少数特殊的星球他没有带走,例如“观测终端”。
这台行星机械疑似和银河之外的“肃正协议”主机有关,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将之